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范本解读

时间:2018年07月03日 信息来源:教育时报 点击:

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范本解读

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暨“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观摩研讨会隆重举行

本报讯(记者 杨磊)冬雨绵绵,阻挡不了学习的脚步;高朋满座,只因有共同的教育梦想!11月23日、24日,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暨“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观摩研讨会在孟津县隆重举行。立体、丰富的展现形式,深入、具体的观摩内容,让来自省内外的400多位专家、校长和教师,体验到了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探索多年的“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常态实施过程,感受到了育人活动和校本课程对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巨大作用。
  
  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是由教育时报社在2012年年初发起的公益性质的论坛,旨在搭建交流平台,为河南区域和学校先进的经验推广助力。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由教育时报社和孟津县教育局联合主办,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承办。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是由著名企业家朱书伟先生和孟津县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特色学校。多年来,学校有效、深入实施了“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通过举办各种教育仪式和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历练的平台,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固定下来,形成常态化、长效性的育人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3日上午,开幕式简单而隆重地举行。本报总编辑刘肖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可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道路将越走越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元智能的开发,将成为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点,而‘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探索成果就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孟津县教育局局长陆乡灵在致辞中说:“孟津作为首批省级课改实验区和全国校本教研基地县,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区域整体校本教研,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在全县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有序开展的同时,我县也步入到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希望借助这次公益论坛平台,能够破解难题、坚定信念、明确方向。”
  
  开幕式之后,学校副校长贾晓瑞对“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进行了整体情况的汇报,主持人对学校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现场访谈。通过汇报和访谈,与会老师了解了具体的实施细节,了解了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家长的真实感受。接下来,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综合素质展演,直观地展现了“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成果。舞蹈班学生表演了《和谐大家园》《超越梦想》《飞天》,声乐班学生表演了《可爱万岁》《诗歌联唱》,朗诵班学生吟诵了《千字文》,手工班学生表演了创意服装秀《不一样的童年》,拉丁班学生表演了《燃烧的舞步》……精彩纷呈的演出赢得了阵阵掌声。与会老师纷纷表示:“很难相信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节目的水平和学生的艺术素养一点都不比大城市的差。”
  
  23日下午,与会老师在学校现场观摩了36节校本课程的教学。面塑、快乐恰恰恰、电脑绘画、纸间艺术、梦想科技、数字乐园、轮滑、跆拳道等课程同时开设。通过这些课程,与会老师观摩了常态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感受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参与兴趣和快乐体验,并具体地了解了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延津县小潭乡中心校的朱红梅老师观摩校本课程后说:“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师的执着让我再次相信教育可以有美好的信仰。印象最深的是李亚民老师的面塑课程。他凭着对这门艺术的痴迷和对学生的情感,坚持了那么多年,真让人敬佩!”校本课程观摩结束之后,学校在体育馆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感恩·责任”,学校7年级的全体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参加了感恩节活动。参会的教师在会场两侧全程观摩了活动的开展。同学们通过讲感恩故事、文艺表演、心灵对白等形式,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在感恩节活动的很多环节中,同学、家长,包括观摩活动的老师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24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吴刚平教授,以及河南省教研室教研员、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获得者申宣成老师,对“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探索成果做了评价,并分别做了题为《关于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和《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及实施策略》的主题报告。
  
  在24日上午的最后一个环节,举行了沙龙研讨。教育部国际学校认证专家、洛阳国际学校校长崔建社,河南省教研室教研员申宣成,洛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晓飞,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校长马素芳,西峡县城区第一小学校长田青梅,孟州市育新小学教师党玲芬,参加了研讨活动。他们围绕“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样本价值、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难点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原定11:30结束的沙龙研讨,推迟到12:00才结束,智慧的碰撞、观点的生成让与会的老师意犹未尽。
  
  当会议结束时,很多与会的校长都表示,还要再次带老师们来学校深入学习。不远千里来参会的甘肃省岷县池滩小学的方艳红老师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深刻、具体内涵。可以说,这次学习,使我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礼,为我们的课程开发指引了方向。”

 

 

用大视野创新育人体系

——对话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校长马素芳

本报记者 杨磊

在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暨“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观摩研讨会举办期间,与会老师们充分感受到,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不是只盯着分数精耕细作,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演出中、在表达中、在交往中、在参与中培养自信、进取、宽容、担当的品质,同时开启智能、发展特长、挖掘潜能、彰显个性。
  
  那么,对于这项教育教学探索,学校有怎样的整体构想?“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会议期间,记者与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校长马素芳展开了对话。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和核心

记者:我们进行每一项教育教学改革,都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的最终指向,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那么,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马素芳: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繁荣、富裕的物质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日益世俗。一些学生没有远大志向,急于求成,追求物质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责任心、感恩心等,这严重挑战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提出:“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每个教育人都要承担起育人教书的天命、立德树人的责任。培养德才兼备、正气大气的优秀公民,培养具有文化底蕴、中国情怀、国际眼光、担当精神、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育人必须重视活动体验

记者:“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以“育人”为指向,将各种活动放在了重要位置,通过活动来育人。对此,学校有什么样的考虑?
  
  马素芳:当今的青少年都有很强烈的自主性、自尊心、参与意识、开放眼光。教育必须走向开放,将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开拓体验的“大课堂”“大平台”,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和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育人活动化”,就是抛弃灌输式和说教育人模式,把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给学生创设参与体验的环境和机会,以学生新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生最渴望、最愿意参与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艺、锻炼能力、激发责任意识、提升精神境界的平台,让育人回归生活、回归本真。
  
  我们利用时事节日、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校园“六大节”(感恩节、艺术节、科技节、阅读节、英语节、体育节)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创造平台,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还积极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体验学习,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考,提升精神品质。
  
   校本课程:为育人活动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记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课程,课程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可以说,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能够在建校的9年时间里就取得“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十佳单位”等诸多成绩和广泛的社会赞誉,与学校注重课程开发是分不开的。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学校有怎样的设计思路?
  
  马素芳:我们提出“活动课程化”,就是在育人实践活动中落实课程要素,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以及系列化实践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校经过多方分析、研究和论证,实施了“五类一体”课程体系,分别为基础学科类拓展课程,艺术、体育、科技特长技能类课程,英语特色类课程,人文修养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学习基础选择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课程来学习,培养自主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能力。
  
  学校的育人活动和个性化校本课程,突出“活动渗透”,强调“实践体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了自信心和自豪感,生成了上进的精气神。这种精神状态的持续和延伸,帮助学生实现了能力提升和自我超越,学校也实现了特色发展、跨越发展。
  
  教育的一肩挑着学生的前程和千家万户的幸福,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追求以大视野、大胸襟去办教育,办孩子喜欢、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和教育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课改经验综述

贾晓瑞

一、育人活动化

(一)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第一类活动:六大文化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感恩节:自2009年开始,每年11月份,学校都会开展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的大型感恩活动,通过唱感恩歌曲,讲感恩故事,给老师、家长系黄丝带,写感恩信,做出爱的表达等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
  
  英语节:每年圣诞节前后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英语节活动,师生们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英语才艺。在圣诞狂欢节中,90分钟的全英文汇报演出,进行英语课本剧童话剧表演、英语歌曲演唱、英语歌伴舞表演、英语演讲等,营造了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学校的英语情景剧节目在河南省第五届“天仁杯”小学生课本剧大赛中荣获第五名,英语短剧荣获洛阳市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
  
  体育节:每年的3月份和12月份,学校体育节分别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和冬季长跑运动会。除此之外,学校还不断创新体育节内容,比如亲子运动会上让父母与孩子牵手参加比赛,加入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和活跃体育节的内容。县运动会上,我校在与10个乡镇的抗衡中,连年荣获前三名,成为县里的体育强校;在县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中,我校代表队多次荣获冠、亚军。
  
  读书节:学校设置楼梯书吧——“来吧、读吧”:孩子们,快来读书吧!进行广泛的图书漂流活动,各项奖励奖品均为图书。将每周学生返校后16:00至17:40、每周一下午第四节教师例会时间定为学生自由畅读时间,将每周三晚自习设置为读书夜。2012年开始,将每年4月的世界读书日定为学校读书节,举行以“点燃阅读激情,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实践。
  
  科技节:自2009年开始,每年5月的科技节是科技爱好者群英会聚的盛会,更是展示科技创新风采的大舞台。2010年首届科技节,我们邀请英雄航天员景海鹏为学生做航天知识和理想信念的报告;2011年第二届科技节,举行了遥控四轮车、遥控飞机设定路线运行比赛、科技创新制作比赛、摄影比赛等;2012年第三届科技节,学校举办了精彩有趣的科技体验活动;2013年学校第四届科技节开展了自制车模比赛、自制船模比赛、太阳能小车比赛、反弹击物比赛、科技谜语竞猜、创新科技作品展等多项科技活动。2013年6月20日,洛阳市“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基地”落地我校。
  
  艺术节:学校艺术节已坚持举办了7届。一年一个主题:如2008年学校举行了主题为“激情奥运、阳光校园、众志成城”的艺术节,2009年学校艺术节的主题为“我爱你中国”,2010年艺术节的主题是“素质教育成果展示”,2011年艺术节的主题为“童心向党”,2012年、2013年艺术节的主题为“七彩童年、缤纷六一”。体育专场,歌舞专场,美术、手工、科技、信息专场,篝火晚会,双语好声音评选等特色活动令学生们激情四射。家长参加观摩,也受到感染和教育。
  
  第二类活动:爱心培育、责任担当——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日,少先大队部都要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每年的助残日,学校组织“节约一日零花钱,牵手一位同龄人”的助残活动。海啸发生后、汶川和云南地震之时,我们在较早的时间里组织学生紧急行动,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灾民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汶川地震中,我校接收的三名来自震中地区的学生,得到了教师、学生们生活上和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学校先后为我县常袋镇留守儿童捐赠棉衣2000余件、图书2000余册。清明节,组织学生参观洛阳市八路军办事处,重温战争年代革命军人浴血奋战的历史。到烈士陵园开展“继承先烈遗志誓、做四有新人”的祭奠活动,敬献花圈,校长带领学生宣誓、朗诵、演讲,以不同的形式缅怀先烈,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全国文明县城创建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捡拾广场上的垃圾,擦拭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孟津人,文明县城建设责无旁贷。
  
  幸福双语大讲堂是本学年新开发的一项重要活动。初中部的孩子们自拟主题、自定内容、申报审批、自设论坛、自发海报,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四节课,分别集中在不同的会场,发表自己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论坛参与。在这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上,思想的碰撞让青春期的孩子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开学季:打破传统的会议形式,开创性举办属于自己的开学典礼。今年开学典礼主题是“乘着梦想的翅膀一起飞”,共三个篇章:“播种梦想(迎新篇)”“追逐梦想(幸福篇)”“超越梦想(责任篇)”。在追逐梦想的篇章里,品牌校长、品牌教师、功勋教师、突出贡献教师分别踏上红地毯,充分感受幸福的礼赞。责任篇中的教师宣誓、学生宣誓、家长宣誓活动,使大家的心因学生而凝聚在一起,形成宣誓文化。
  
  毕业季:通过师恩难忘,感恩母校,毕业感言,教师、校长寄语,局长亲自为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等形式形成毕业典礼文化。
  
  第三类活动:开阔视野——培养有理想的人。
  
  通过参观洛阳市海洋馆、洛阳市博物馆、孟津气象馆、王铎书法馆,让孩子了解身边的文化;组织“我到北京上大学”夏令营活动,让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魅力去激励孩子成长;组织学生到上海市新竹园中学、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访问,在交流与沟通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开阔视野;下一阶段准备进行国际游学,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为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采摘季:学校专门开辟了农场——生态园。生态园内种植农作物和时令蔬菜,让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让学生参与种植、浇水、拔草、收获等劳动过程。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收获了生物学知识,体会了劳动的艰辛。
  
  第四类活动:学科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围绕学科教学开展了百词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赛、书写大赛、批注赛、基础题赛、应用题赛、讲题大赛、数学知识趣味赛、单词大赛、口语大赛、英语书法大赛、书画大赛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把家长引入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同台演出,进行家庭才艺展示。
  
  (二)活动开展的原则计划性:每学期开学前,各学部都会制作详尽的行政日历,发到学生、教师、家长手上,让他们明了并选择自己要参加的活动,保证活动有序开展。常态性:一周一个小活动,一月一个大活动。每到活动之时,师生都会有秩序地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生本性:每项活动,我们都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设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创新性:鼓励大家不断推陈出新,让孩子时时处于惊喜之中,盼着下一项活动的开展。
  
  (三)严密的组织、评比形式我们形成了活动承担团队化。每项活动都有一个责任团队进行集体策划,团队中有一位责任教师具体负责收集意见形成草案。团队的组长负责形成决议提交相关责任领导审核与完善,完善后的方案提交活动组进行实施。要求:责任教师轮流担任,给每个教师以锻炼、提升、展示才华的机会;考核:从策划到组织,再到活动结束,全程考核;按活动的过程、质量、成效对每个团队做出等级评价。
  
  二、活动课程化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文化视角去构建特长教育和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规范和完善活动课程,使校本课程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丰富其精神世界,解决其实际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研发: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师资情况,开展专项特长训练。学校开设了艺术类、体育类、学科类、综合类、人文类等5大类39门校本课程。其中艺术类课程包含面塑、国画、软笔书法、儿童简笔画、黑白线描、手工制作、折纸、拉丁舞、民族舞、声乐等12个班;体育类课程包含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滑、跆拳道等9个班;学科类课程包含英语儿歌、英语视听说、英语趣味阅读、奥数、写作等9个班;综合类课程包含导游、金话筒主持、朗诵、科技、电脑、摄影6个班,人文类包括心理健康、礼仪、经典诵读3门课程。
  
  (二)师资配备:校本课程教师配备以本校教师为主。我们倡导小学优秀教师的标准就是合格加特长,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提升、开发适合自己的特长教育课程。为满足学生高层次特长学习的需求,我们还从社会上外聘教师,与洛阳市小牡丹艺术团教师签约,聘请洛阳师范学院的专业教练、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任教。下一步,我们将开发家长资源,拓宽优质师资的渠道,满足学生多元学习的需求。
  
  (三)品位管理:课程化——特长教育入课表,每星期三、星期四各上两节;每门校本课程都有特定的教师实施教学;各个特长班拟定自己的课程标准,并选择适合的教材,部分课程还编写了教材;按课时制定课程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教学。目标化——学期初,教导处就引导各个特长班按照课程特点,自定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测评内容、学期测评办法,并与各个特长班签订目标责任书,学期结束对照进行评估。规范化——按照“设坛招募、双向选择、明确目标、实施教学、适时展示、阶段检测与终结评估相结合”的流程开展教学。管理分两个梯级,一线负责施教,二线负责管理。今年开始终结性评估,每三年进行一次。三年后,经检测达到合格标准,颁发合格证,可选下一个班级的学习,如不合格,就要继续留班学习,直至合格。学生如果想长期留在一个班级学习也行,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成果化——学校适时开展特长教育展示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赛事,通过成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就是检验的平台;每年艺术节就是特长教育成果的综合展示盛会。
  
  三、取得的成果多年的努力使“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品位提升、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十佳单位、全国艺教名校、全国德艺双馨单位、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河南省才艺大赛精神风貌奖、洛阳市十佳才艺名校、洛阳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声乐班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受到高度评价;拉丁班学生被北京音乐学院附中录取;奥数班在华罗庚金杯赛上,获奖人数、获奖比率实现了全县五连冠;田径班培养的学生在县体育运动会上,连续6年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孟津电视台、洛阳电视台、《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教育时报》、中国校长网、《教书育人》等媒体多次对我校进行宣传报道。2013年中招考试,我校考生407人,共有301人考入省级示范性高中,其中全县前十名中,我校有7名。
  
  华东师范大学郭景扬教授在参观我校后写下了:“这是一所用教育理想点燃教育激情,用教育激情探索教育规律,用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成功,用教育成功回报社会人民的优质学校。
  

  “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项目虽然取得了些许的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诸如:校本课程师资的专业素养提升问题,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衔接问题,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问题等。为此,双语人时时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干上步,想下步。今天的活动结束后,晚上学校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又要踏上新的寻梦征程,到上海挂职学习一周。双语人就是这样——足未满足,处于高处觅高处;步不停步,行已远行还远行。
  
  (本文系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副校长贾晓瑞在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上的报告,有删节)

 

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的平台

——教师、学生、家长现场访谈摘录

主持人(杨磊,《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主任):在刚才学校整体汇报的基础上,关于“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大家一定想了解更深入、具体的细节,想了解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家长的真实感受。我们请来学校的4位老师、4名学生和3位家长,进行访谈。
  
  首先请学校九年级语文教师林晓香老师谈一下,您最近几年参与组织过学校哪些大型的育人活动?
  林晓香(九年级语文教师):学校每年组织的活动比较多,比如开学典礼、国学诵读、感恩节、元旦联欢、毕业典礼等。我们语文组重点策划的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学诵读等。
  主持人:在这些活动中您具体做哪些工作?
  林晓香: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每次活动我既是策划者、组织者,也是演员。活动中,我重点辅导学生演讲、朗诵,撰写文字材料。另外,我也参与演出。回忆起来,我参加的节目也不少呢。
  主持人:这些工作对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和挑战?
  林晓香:对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对孩子们的辅导中,我不但在朗诵方面有了提高,而且还深深喜欢上了朗诵;组织稿件,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是个考验和历练。这些活动对我的教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帮助我提升了专业技能。
   主持人:音乐组的焦育辉老师开发的课程是民族舞。我想问一下焦老师,最初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
  
  焦育辉(音乐教师):很多女孩子都有一个舞蹈梦,都渴望穿上白纱裙、舞鞋,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另外,家长们不奢望自己的孩子一定成为舞蹈家,而是想让孩子们变得落落大方、举止优雅。所以,我觉得开设民族舞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能培养孩子的气质。
  
  主持人:据我了解,咱们学校地处县城,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您觉得民族舞课程对这些农村孩子有什么样的作用?
  
  焦育辉:从专业角度来说,学习舞蹈对学生自身的条件要求比较高,但是我们不对学生设置门槛,只要孩子们愿学,我们就愿教。孩子们在舞台上能绽放最灿烂的笑容是最重要的。每年报名的孩子特别多。
  
  主持人:那么,在报名出现特别多的时候,学校是怎么处理的?哪些课程选的人相对比较集中?
  
  杨晓燕(小学部主任):学生选课基本上经历这样一个流程:学校规划、教师报课、学校论证、全体学生选课、学生分班上课。在学校规划阶段,学校实际上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会召开论证会。现在报名比较多的就是舞蹈班、面塑班等。目前特别火的就是李亚民老师的面塑班了。
  
  主持人:我来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采访过几次,每次来都能感受到面塑班孩子的学习兴趣特别高。下面请李亚民老师谈谈当初为什么要开这样一门课程。
  李亚民(美术老师):面塑是中国的优秀民间工艺,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开设面塑课程,是对民间艺术的一种传承。儿童学习面塑或者是捏塑,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观察、动手制作等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也是对美术教学的一种补充。
  主持人:您是怎么学到这样一门艺术的?
  李亚民:我学习这门艺术应该是从小时候玩橡皮泥开始的,一直玩到初中。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件橡皮泥作品获得了一个国际的铜奖。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最关键的是我非常快乐。我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一样享受自己非常快乐的童年。
   主持人:以上对几位老师进行了访谈。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和他们的家长谈谈自己在“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中的感受。坐在我旁边的构晗星同学,今年5月份在学校读书节时,她设计的读书节吉祥物“悦阅”被同学们投票评为最佳设计奖,教育局陆乡灵局长亲自为她颁发奖杯。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构晗星(五二班学生):我选的是声乐。这门课程让我收获了很多声乐方面的技巧。同时,我也踊跃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提高了自信心。
  主持人:非常棒。我想问一下晗星的妈妈,她参加这么多的活动,您有没有担心过她的学习?
  构晗星的妈妈:这个我不用担心。经过5年,孩子变得阳光自信。我非常高兴,我觉得我选对了学校。
  主持人:下面我想问问崔博涵同学,最近几年,你参加的学校活动有哪些?
  崔博涵(六二班学生):我参加过读书节的辩论赛和知识竞赛。在综合节目中,我还担任过主持人。
  主持人:崔博涵同学在今年五月份读书节的辩论赛上,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现在请他说说当时辩的内容。
  崔博涵:当时辩的是读课外书对学习是否有益。我担任的是反方辩手,虽然我不认同反方的观点。
  主持人:对不认同的观点,还能辩出个最佳辩手,很了不起。你选修的课程是什么?
  崔博涵:我选的是轮滑。之前我选过奥数和电脑。
  主持人:崔博涵爸爸,您对孩子选择的这些课程持什么态度?
  崔博涵的爸爸:在这6年中,我也参与过一些学校举办的活动。我对这些活动非常认同。我们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能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主持人:下面请张澜、张洁同学这对双胞胎来谈谈都选择了什么样的校本课程。
  张澜(九三班学生):我选择的是手工艺术。
  主持人:那么现在都会做什么手工?
  张澜:折纸、拉花等。
  张洁(九三班学生):我选择的是拉丁舞。通过学习拉丁舞,锻炼了自己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了对美的欣赏能力。
  主持人:好,下边请她们的妈妈来谈谈都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活动?
  张澜、张洁的妈妈:学校的活动非常多。小学阶段有艺术节、感恩节、科技节等。到中学阶段的活动也有很多,我经常参加。记得有一次参加感恩节,让孩子现场交给妈妈《写给***一封信》。我当时看到后就流泪了。
  主持人:好的,我再提最后一个问题,是提给几位老师的:你们担任学科教学,同时还组织那么多活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累不累?
  李亚民:累是肯定的。但9年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我觉得生命是一个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快乐、享受快乐。我发现,当我与学生探讨创意的时候,当学生举着作品让我看的时候,我就不累了。
  
  主持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或没有常态化地开设。校本课程是检验教育者教育良知的试金石。这些没有硬性考核、没有考试压力的课程,能够在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常态、深入地开设,一方面说明了这些课程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有深深的教育情怀。

(本报记者黄杰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课程开发的一些思考

□ 吴刚平 

吴刚平: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双语学校”)的“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实践,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我看了之后,很有收获。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并且让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变得可以操作、可以分享是非常不错的。双语学校的许多活动能够从课程的角度来落实,很有实效,让学生能够从中受益。这样的活动能够提高老师们的课程意识,能够实现老师们的发展。老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可以相互促进。我希望双语学校能进一步总结、提升这些经验,让其变得更加可以分享、可以借鉴。
  新课程力图建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和学校各自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使权利和责任相平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作为一项课程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违背。地方和学校如果违背了国家课程政策,应当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全面实施国家基础教育整体课程计划有了制度保障。真正全面地贯彻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最终要依赖学校校长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依赖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不断增强。从这一点上讲,双语学校的“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校本课程探索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
  
  校本课程一要突出学校特色,二要跟国家课程的实施结合起来。校本课程有三种功能:一是调节功能,二是补充功能,三是拓展功能。在课程层面上把握校本课程,要做到以下几点:有主题、有目标、有资源、有组织、有指导、有课时、有去处。
  
  学校课程开发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是需求主导模式——学生需要什么?比方说,一个学生喜欢下围棋,然后喜欢下围棋的学生还有不少,那么因为有需求,所以学校就可以开一门围棋课。有人想做航模,也就是说有这种需求,那就再开一门航模课。像这样的课程,都是国家课程以外的内容。但有的人说,我就是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是可以,但国家已经开了语文课,所以他的语文需求是要在国家开的语文课程上去满足的。一周几节语文课,国家有规定,需求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满足。有的人说,我特别喜欢文学。好的,开文学是可以的。但开的文学不能再叫语文课。也就是说,它要和国家课程区分出来。开了宋词欣赏,也是可以的。古诗词鉴赏,这也可以。这些内容虽然和语文有关,但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国家规定的语文课,已经超越了这个意义。需求主导模式主要是优先考虑在国家课程之外,学生还需要什么。
  
  第二种模式叫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也就是说学校老师有哪些特长能够开课。学校能够提供的是什么,是这种模式的核心。
  
  第三种模式叫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就是说先不考虑学生和老师,要针对学校的定位来设计。比如说双语学校,既然有双语二字,就要突出双语特色,在学校各个方面都要有这样的特色,将这种特色深入到课堂中去,通过开课来强化它。学校想要,要是没有条件怎么办?创造条件。双语老师没有,没有就培养;培养来不及,来不及就引进。这是目标主导模式,为实现目标开设课程。
  
  这三种基本模式,都是符合要求的。优先考虑学生的,叫需求主导模式;优先考虑老师的,叫条件主导模式;优先考虑学校的,叫目标主导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门课程要开下去,学生不喜欢的,是开不久的;学校开不了的,压根就开不出来;学校不想开的,学生再喜欢,老师再想开,也没有基础。这三个要素到最后,都是要融合的。我之所以提炼三个模式,是因为这三个模式之间的关系要素不一样。优先考虑学生不等于不考虑学校;优先考虑办学目标,不等于不考虑老师,因为课程还得要老师来落实,还要让学生来学。
  
  课程开得好不好,有两个方面的评价。第一个是方案评价,第二个是效果评价。我们从课程的要件上来看,无论是方案,还是落实,都需要有完整的要件构成。那么从方案角度来看,一个方案写得好不好,有四项要求:方案要真实,方案要可行,方案要专业,方案要原创。一个好的方案,这四个方面要满足。另外,课开得怎么样,评价有三个方面:参与度、满意度和提高度。这三个方面用来评价一门课是否有效果。我们对学校整个课程的开发也是这样评价的。
  
  那么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哪一些主题可供我们选择呢?我认为有以下主题可以选择:
  
  一、反映学生兴趣、特长、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等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发展的主题。
  
  二、反映民族、民俗、社区、环境等地方文化与自然的主题。
  
  三、反映时代需要的新素质如公益、理财、表达、合作、宽容、创新、跨文化理解等主题。
  
  四、日常生活技能、新兴职业技能、学科专业技能、地方特色技能等技能类主题。
  
  五、其他对学生发展有重要价值而国家课程又难以涉及的主题。
  
  下边是一个学校开设的象棋课:
  
  课程名称:认识国际象棋对象与课时:一年级,1课时/周课程目标:能正确走棋和吃子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实战考核方式:考勤+自评活动要点:国际象棋漫话,棋盘和棋子,车、象的走法与吃子,马、王的走法与吃子,卒的走法与吃子,王车易位,将军与应将,胜负的规定,无力可胜与长将和棋,逼和,杀王,开局,开放性布局,双车杀单王,后车杀单王,双象杀单王,总复习。
  
  这个课例做得很简要,很有实效。一门课程的开设不应该给老师带来大量文本上的难度。总体来说,课程有参与度、满意度和提高度,就可以了。
  
  (本报记者黄杰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活动课程的价值及实施策略

申宣成: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河南省优秀教师、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获得者。

申宣成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以及实施策略。下边我先讲一下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的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了人的社会能力,即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自主能力。
  
  二是让学生应用了知识。昨天我们在参观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双语学校”)后,大家都看到了构晗星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节吉祥物。我感觉这位同学以后会成为一名设计师,因为在小学的时候,她就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并且非常有价值。还有学校的李亚民老师做面塑。说实话,做面塑很辛苦,但是李老师为什么做起来很快乐,我想就是因为他在做面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以及做面塑的意义。如果学习没意义,那学起来就太没有意思了。
  
  三是活动课程可以让你体验知识,发现快乐。我们来看一位美国老师的数学课。在蓝天白云下,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走进公园,来到一棵梧桐树下,翻开课本,让学生做四项活动。活动一:让学生量一量梧桐树的叶子有多长。活动二:让学生想想如何测量梧桐树的高度。活动三:让学生量一量树干的直径。在一系列的体验之后,老师又开展了第四项活动,即介绍π这个神秘的数字,并让学生验证。当下,虽然每一节课都不可能像这位美国老师这样来上,但是这位美国老师却通过这样的体验引发了孩子天赋的好奇心,让孩子体验了试错的痛苦,从而收获了发现的惊喜。这就是它的价值。
  
  双语学校提出了“育人活动化、课程活动化”的理念,那么,它对活动课程的贡献主要有哪些呢?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了活动课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并寻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活动课程的参与度、连续性、系统性、评价方式等。另外,学校在课程方面的常态化管理,也让学生某一方面的素养得到了持续深入的发展。与此同时,课程的设置也顾及了全体学生。比如说,学校的读书节,它不是一部分学生的读书节,而是全体师生的读书节。除此之外,学校还加入了亲子共读环节,让家长参与进来,给他们单独展示的机会。
  
  可以说,双语学校在活动课程方面做出的宝贵探索,为我们思考和回归教育的本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为了让这种经验日趋完善,下面我根据自己对活动课程的认识提几点建议。
  
  一是减少活动数量,增加活动深度。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说过一句名言:“少就是多。”我们中国有句话也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意思,那就是“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为学校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觉得以各种节日为载体的活动可以适当精简,不一定每月一个专题,两个月或一个季度一个专题也很好啊。我在做博士论文期间,和自己曾当过校长的两所学校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时,一年半的时间就集中在两个主题上,一个是课本剧,另一个是演讲。然后用这两个主题将其他的活动贯穿起来,活动做得扎实有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是减少坡度,增加梯度。教师指导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搭台子和扶梯子的过程,教育学上将它称为“支架”。这和人打篮球和羽毛球一样,活动之前一定要将准备活动做好,让我们的“冷肌肉”变成“热肌肉”,这样不但能预防运动损伤,而且能提高运动成绩。我在和民权县程庄镇第一初中的范景玲老师一起做课本剧的课程实验时,就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活动分成了三步。第一步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现成的剧本演出来,这一活动难度比较小,学生只要分角色朗读就可以了。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有了兴趣和自信,就进入了第二步——让他们将学到的课文改编成剧本演出来。学生编演的《勇气》《小巷深处》等都非常感人。在此基础上,范老师鼓励学生编演课外书上的内容,如《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又演了一段,教师不要求,有学生已经开始主动把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编成剧本了。如一个男生和同学发生了误会,这件事对他教育很大,他用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剧本《劝慰中的友谊》。全文1400多字,文通字顺,非常感人。真是,老师的梯子能搭多高,学生就能爬多高。
  
  三是将活动课程的思想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活动课程的思想,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课程的理念。英国有一本为初中生编写的英语教材,其中就有大量的语文活动,学生学得非常有趣。其中的一个活动叫《在荒岛上》,活动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指导语:
  
  祝贺你被推选为“荒岛生活小组”的成员之一,你将和你的同伴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一个月,从而显示年轻人的机智、勇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你将要做出许多决断、探险,并且要描述出你们在荒岛上发生的各种事情。
  
  你看,这比游戏都有趣呀!但是,更高明的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都是围绕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来设计的。这样,学生们在“探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锻炼了语文能力。我曾请范景玲老师在她的语文课上开展这个活动。本来,活动只安排四五节课,结果,孩子们上瘾了,一下子“探险”了一两个月。其中一个学生的成果几乎都可以出一本探险小说了。
  
  四是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双语学校把“自制”定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之一,我觉得自制中应该包含“自治”的意思——让学生成立自己的社团,组织自己的活动。这样,学校说不定会像民国时期的南开中学一样,培养出周恩来一样的伟人来。我们期待着……

(本报记者任素影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寻找“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样本价值

——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沙龙研讨观点摘要

沙龙嘉宾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申宣成

教育部国际学校认证专家、洛阳国际学校校长 崔建社

洛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王晓飞

全国模范教师、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校长 马素芳

第四届河南教育名片学校校长、西峡县城区第一小学校长 田青梅

第五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候选人、孟州市育新小学教师 党玲芬

主持人

《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副主任 代修鹏

 

主持人:本次沙龙共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样本价值在哪里。首先有请洛阳国际学校校长崔建社谈谈他看到的价值点。
  
  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样本价值在哪里

崔建社:我来过无数次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双语学校”),和师生交流比较多。双语学校这次的展示再一次让我为他们兢兢业业、近十年脚踏实地做出的实践而震撼。双语人在开启学生的智能、彰显学生个性等多方面的探究和摸索,形成了有价值的经验,可以让很多教育同人借鉴。双语人的探索,让我们叩问我们的教育良知——身为教育人,除了给学生知识以外,我们的教育还需要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主持人:崔校长前不久在新华网上发表过对于教育的认知,有专访报道,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详细了解。下面有请申宣成老师。
  
  申宣成:双语学校的实践让我想起一句话:目前教育界有人在诅咒黑暗,其实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点亮光明。双语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正在做可贵的尝试。
  
  崔建社:我觉得,双语学校今天能走到这一步,是这么多年积淀形成的结果。在当前,很多人身在教育却不思考教育、不研究教育、不关心教育、不去琢磨教育。双语人在规定的教育设置之外,又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但这却是在为学生终身成长负责,为孩子们综合能力的提高负责。
  
  主持人:下面请洛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的王晓飞校长谈一谈对双语学校课程探索的看法。
  
  王晓飞:今天来,我是三个角色——学生、学生家长、教育同行。首先,这个活动让我以学生的身份学到了很多,对很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第二个角色,作为学生家长,我把孩子送到了双语学校,孩子在这里很健康、快乐,在这里发展得很全面。第三,作为教师和教师培训工作者,我感到教育责任的重大。
  
  校本课程对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意义

主持人:王晓飞校长更愿意将价值点定位在学生的发展,因为他是一位学生家长。党玲芬老师是第五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的候选人,在自己的班级开设着自己的班本课程,请她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心得体会。
  
  党玲芬:开发校本课程或班本课程,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也需要老师自觉地提升自己、储备知识,化为自己的内需。我在班级里开发的“花之韵”诗词课程,围绕着自己班级的核心理念,以一年四季的花序安排,进行诗词的诵读旅程。因为这个课程要跨越一年两个学期的时间,所以我提前一年便要进行课程的规划,如每一种花的小课程需要准备哪些诗词、进行解读时需要掌握哪些解读的知识、需要设计哪些相关活动等。当课程成为常态化融入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生命的变化。
  
  我认为课程其实就是一条河流,而活动是课程中的一朵朵浪花。我们不能说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在做课程,唯有课程结束后,走到终端的那个人——老师或学生的生命是否有所成长,才是课程的最终目的。
  
  主持人:有句古诗说,人间无正味,美好岀艰难。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起初会很艰难,但是教师要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在挑战中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缘。下面请马校长谈谈她的观点。
  
  马素芳:我们学校办学的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元。只有老师的微小发展的集聚,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基础之上。刚才,党老师在课程研发中谈到课程开发对自己的促进,很到位。我们双语人都在考虑,孩子未来需要什么,我们的孩子到社会上需要哪些能力。在研发校本课程中,孩子是受益者。活动中的感悟和展示,推动了孩子们的成长发展,也推动了教师的发展,推动了学校的发展。我们走了9年,很艰难,也很漫长。前不久我做了一个报告,主题是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教师身上的责任十分重大。教师如果不能将自己的职业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将会是平庸的。我们应该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学校的本质,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些事情。
  
  主持人:马校长谈的几个问题,也是萦绕在教育人心头的问题。有很多优秀的教育人和马校长一样在寻找答案。马校长是全国模范教师、洛阳市十大女杰、全国十大女杰候选人。从个人发展角度,马校长可谓功成名就,但是她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有拼劲,充满激情地去探索教育。来自南阳的田青梅校长,她所在的学校是河南省教育名片学校,对课程开发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田青梅:经济能解决今天的问题,科技能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能解决后天的问题。马校长的学校是一个奇迹,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其实,课改应该是每个人的改变。三年前,西峡县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称号。这个称号其实和一位学生的一封信有关。这位学生追问县领导:“西峡的文化很好,为什么卫生做不好?”正是这位同学的追问,让全县进行了整改,最后荣誉花落西峡。看到双语学校的活动课程做到了目标化、全员化、自主化,我想起了我们的小问号课题,还有大课间。我们的“三疑三探”课堂模式吸引着众多的观摩者,其实我明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创新研修的意识吸引着他们。我想说的是,世界观对了,世界就对了;教育观对了,教育就对了。我们要盯着学生的内心需求,让学生说了算。教育的一切实践最终是为了学生的需要,就像双语学校校园里一条标语所述:每个人都是自身命运的建筑师。
  
  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突破

主持人:下面请嘉宾谈谈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实施面临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解决和突破。
  
  崔建社:我们洛阳国际学校是新建学校,有1700多人,我们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我们教育中难度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不知道从哪里去着手。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机会。很多孩子围着教师在转,不了解自己。面对很多课程,孩子们不知道自己选什么东西。
  
  我们的国际化,是理念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教法国际化、评价国际化。课堂上我们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项目。让学生学一个特长,从一开始到最后评估,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去反思。
  
  申宣成:当老师,做好校本课程这件事非常难。要做好这件事,要经过三步:第一步做骆驼,第二步做狮子,第三步做婴儿。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先有骆驼的忍耐力,然后坚持下去,才会成为雄狮。成为雄狮后,要重新回到婴儿般的状态,吸收一切营养。任何人要做成一件事,要坚持10年。双语学校认真做了9年,就做出成绩了。
  
  主持人:是啊,从这次研讨会小主持人自信的发言中,从舞台上孩子们快乐的笑容里,从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课上,我们能感觉到:活动,带给了孩子们想要的快乐,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的代言人,而课程又规范和引领着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向着最佳的自己出发。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相信开门办学的双语学校一定会吸收新知,和更多愿意真正做教育的人携手开启和分享更多的教育智慧。
  
  (本报记者代修鹏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见证校本课程的精彩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现场观摩散记

本报记者 吴松超

开启智能,培养特长,挖掘潜能,彰显个性”是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初衷。学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出发,结合教师的实际状况,开设了面塑、吹塑纸版画、装饰风景画、儿童画、手工制作、拉丁舞、民族舞、器乐、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轮滑、棋类、电脑、科技制作、朗诵、礼仪、写作、奥数、英语口语等3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11月23日下午,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面向参加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的老师们开放了所有校本课程。天空飘着细雨,冷风呼呼,气温骤降,但老师们观摩的热情并没有受到影响,虽然还未到上课的时间,不少教师已经在各门课程介绍的展板前驻足,拍照、记录、交流。
  
  15时,400多名与会教师在4位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老师的导引下分为4组,按照不同路线走进教室观摩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让孩子学一些绝活在综合办公楼,还未走到三楼,就传来了欢快、动感十足的恰恰舞曲声。在三楼的拉丁舞小班教室里,朱瑞芳老师一边示范,一边指导小朋友们学习基本舞步。“小不点”们在音乐的律动中练习着步伐,有的熟练,有的显得笨拙,但一个个都那么认真、高兴。在四楼的拉丁舞中班、大班,孩子们的练习课就具有了很强的观赏性,方步、定点转、纽约步……引得观摩的老师们不停赞叹、拍照。
  
  负责导引的老师介绍说,执教拉丁舞课程的李虹、焦月星、王俊峰和朱瑞芳老师都是洛阳市小牡丹艺术团的专业老师,学生是根据兴趣报名参加,但要接受一些测试,选择更适合的学生来学习。去年6月,拉丁舞大班学生王璐瑶参加全国少儿拉丁舞大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被北京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录取。
  
  当大家走进美术教师李亚民执教的面塑班“面艺工坊”时,都不由得惊叹一番。“面艺工坊”里摆放和悬挂着各种各样的面塑作品,有花朵、小动物、人物、卡通形象等,各式各样,五颜六色,让观摩的老师目不暇接。李亚民老师正在示范完成一件新作品,他不紧不慢地对学生说:“大家可以模仿着来做,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来设计……”观摩的老师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不断拍照,有的则向学生问这问那。三(4)班的刘艺铭同学说自己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面塑了,现在的作品有多少自己都数不清,“家里有一个大柜子,里面放的全是我做的面塑作品”。
  
  折纸和面塑一样,也是眼、手、脑并用的综合艺术,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创造能力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纸间艺术”班的孩子们正在学习折纸鹤,执教老师张银辉是三(3)的语文教师,她自己很喜欢折纸艺术,就在今年成立了折纸班。一看有观摩的老师走进教室,一些已经完成的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展示自己的作品。张老师说:“成功的作品可以带给学生巨大的成就感和无穷的乐趣,使学生变得自信、乐观、开朗,学生有了这样的品质,反过来对于学科学习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培育孩子的中国情怀书法、水墨画是最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通过书法、水墨画的教学来凸显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特色。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以“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办学方向,但更加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以“为中华民族培育时代英才”为追求,致力于让学生具有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学校充分利用王利仁、陈崇乐两位老师在书画方面的深厚造诣,设立了“墨雅书苑”“水墨苑”,教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书法、水墨画和国画。还未走进这两个班,观摩的老师们就闻到了阵阵墨香。“墨雅书苑”里挂满了学生的书法练习作品,学生一个个正悬笔凝神,练习大字,观摩的老师也不由得放轻了脚步,屏气敛息。完成的学生则拿着练好的字请王老师指导,王老师认真点评,必要时还拿起笔为学生范写。
  
  在“水墨苑”,学生们正在练习画梅花,陈崇乐老师不断从握笔、画姿、运笔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动起来更快乐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是一项集体力、技巧、智力和意志为一体的体育运动,深受学生喜爱。在乒乓球班,一队学生正在练习发球。很显然,这些学生是才接触乒乓球,在朱磊老师示范了动作之后,开始练习时,连续几个学生都没能让球落在球台上,这引得观摩的老师都笑了起来。学生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了,朱磊老师就走上前去,手把手地教起来。朱磊老师说,学习打乒乓球,动作一定要学得规范。“老师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的学生就要有针对性地指导,让他们很快掌握技术要领,之后多比赛,学生就会更有兴趣。
  

  在“羽动人生”班,尤建国老师正在为学生们播放今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的实况录像,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看到精彩之处,他会暂停下来给学生讲解技术要领,同时介绍一些比赛规则。尤老师说,他和王亚博老师一起负责羽毛球课程,他们都是羽毛球爱好者。现在这个班有38个学生,他们定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打羽毛球,熟悉比赛规则,最终让学生爱上这项运动,强健体魄。
  
  跆拳道是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本学期才开设的课程,执教老师张程博是学校专门聘请来的专职教练。在道馆里,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练习马步冲拳和防御套路,喊叫声在道馆内回荡。负责导引的老师介绍说,开发这门课程也是因为很多学生有学习兴趣,练习跆拳道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得到身体柔韧性、协同性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发育,更能让“知礼仪,懂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回”的跆拳道精神来涵养学生的心性和精神气质。
  
  在学校的硬化空地上,百十个孩子分成三组正在练习轮滑。一队学生在领队的带领下高呼着口号跺脚,这让很多前来观摩的老师不解。助教说,轮滑是一项大运动量活动,对孩子的体能有一定要求,跺脚训练,是一种对脚腕力量的训练,同时也是一种热身。中级班的急滑刹车练习、高级班的蛇形速滑也吸引了不少观摩老师的眼球,大家纷纷拍照。
  
  扫除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障碍与观赏性强的课程相比,绘画、奥数、朗诵、英语口语、数学乐园、电脑绘画、礼仪、写作、科技制作等课程的教室里相对“冷清”了一些,但是仍不乏“深入学习者”。在科技班里,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小学的徐良慧校长和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边观看学生的小制作,一边小声交流着。她告诉记者:“我们学校也有很多类似的课外活动,但没有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做得这么系统、深入,说到底是没有从课程的角度来规划和实施。所以今天学习之后,特别受启发。”但同时,她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困惑——“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理念很好,但是要在学校里面真正落地,还要受很多因素制约,像场地、师资等,“不过,有了指导思想,有了认识上的提高,肯定会想办法去克服”。
  
  来自武陟县嘉应观乡金太阳学校的何灵虎老师和同伴,看到有学习价值的内容就拍照,留着回去后慢慢消化。他说,这次学习让他非常受触动的地方就是活动化的教育思路,“灌输、说教的教育方法肯定是不适合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经历,这样的学习学生更乐意接受”。
  
  丰富多彩的课程也让武陟县北郭乡城子学校武新灵老师和同伴非常感慨,但她们也有很多疑惑:这么多校本课程,要占用那么多时间,老师正常的教学任务能不能按时完成?是不是学生的晚自习都“充分利用”起来了?
  
  对于这样的疑惑,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校长马素芳非常理解。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最满意的地方就是超越了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追求。她说,有这种顾虑的老师、学校不在少数,但反过来想,如果学生在学校从早到晚都是学习,或者说是没有学生喜爱的、愿意参加的活动和课程,每天就是学习语文数学、做作业、考试,这样的学校怎么能吸引学生?怎么影响学生?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命状态不好,成绩也不会很好。“实际上把学生喜欢和有需求的课程开好了,把活动组织好了,对于老师的成长、学生的学业成绩都是有很大促进的。”

 

节目好炫

——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扫描

本报讯(记者吴松超)11月23日上午,在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上,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以一台精彩的歌舞演出综合展示了“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巨大的教育成效。

 舞蹈班带来的《和谐大家园》《飞天》《旗语飞扬》以及拉丁舞《燃烧的舞步》让人感受到了艺术巨大的感染力。伴着欢快动感的乐曲,声乐班的三位小女生重新演绎了偶像组合S.H.E的《可爱万岁》,逼人的青春气息一下子把现场的气氛调动起来。诗歌联唱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用歌曲的形式演绎出来,别有滋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朗诵班的大小同学以穿越、对话古人的形式表演吟诵《千字文》,让与会者又都沉浸在对中华文化的想象之中。

  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手工班的小朋友们带来的创意服装秀《不一样的童年》。一个酷酷的小男孩以火爆的街舞拉开了秀的序幕,紧接着小朋友们一一展示了用彩纸制作的时尚服装。夸张的模特步、认真耍酷的表情,给观众带来了欢笑,也传递着他们的创意和环保理念。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几位女教师也联袂表演了歌伴舞《幸福中国》。“超越梦想一起飞”——演出以舞蹈班的《超越梦想》结束,表达了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树立新梦想、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境界的愿景。

 

 

 

 

感谢有您守候在身旁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第四届感恩节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黄杰

11月23日下午,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第四届感恩节在学校礼堂举行。活动中,师生精心演绎的、不同形式的感恩节目,让与会的家长、学生、老师以及来自省内外的与会代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恩节也为第三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暨“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观摩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增添了一抹亮色。
   “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感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随着两位小主持人深情的对白,感恩节活动拉开了帷幕。
   感恩故事《感谢有您守候在身旁》、歌伴舞《老师,我想你》等节目,给现场注入了别样的情绪,原本还在说笑的孩子渐渐安静了下来,静静地坐在家长身边。母女对白《妈妈,让我抱抱你》中的母女冲突让与会的一些家长深有感触。
  
  舞蹈《天亮了》和张瑞珂老师的演讲《爱的叮咛》让活动达到了高潮。张瑞珂老师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的故事后,激情地动员孩子们抱抱自己辛苦的父母。那一刻,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闪着泪花,激动地抱在一起。
   七(6)班学生韩明玥的家长告诉记者:“曾经多少次因为找不到与孩子交流的恰当办法而上火、焦虑。就在那刻,我理解了孩子,我知道孩子也理解了我。
   一曲《感恩的心》为感恩节活动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值得一提的是,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向学校董事长朱书伟先生表达感恩的倾情表述,给老师、家长佩戴代表感恩、鼓励、关爱、祈福、希望和平安的黄丝带,给父母赠送亲自折叠的代表吉祥如意的千纸鹤等环节也给现场所有与会者带去了不一样的感受。

   七(3)班学生孙宇鹏的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亲子沟通是横在诸多家长面前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许多人因此而苦恼不堪。这个活动疏通了亲子沟通的渠道,让我们很感动。希望活动能持续办下去。
  据了解,感恩节是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的常态活动之一。

  学校教师、第二届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优秀奖获得者王留晓老师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常规活动,每年学校都要举办很多。这次活动的筹备我们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几年的坚持,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带去了不一样的成长体验,也成了学校的教育品牌。”

 

(作者:杨磊 黄杰 吴松超 编辑:l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