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行自端

时间:2019年11月13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有人说:“教书是一场单恋,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作为一名教师,很多时候,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而费心去爱的那一群人,也总会离你而去。如果恋爱中死缠烂打有用,我想所有人的理想伴侣都应该是众人追捧的男神女神。只可惜心中的男神或女神仅限于仰望,强迫不来,而在教育中,老师们对学生,也是如此。

单靠强迫,即使你用尽了洪荒之力,很多时候也只是“多情总被无情恼”。有些学生只想安静地做个吃瓜群众,在学习上连个简单的小目标都没有。学生放弃治疗,真的让身为教师的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也感到扎心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也曾无数次想:“他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虽然我们接触到的学生“年年岁岁人不同”,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却是旧时相识”,大抵就是懒惰、怕吃苦、缺乏自律、责任感缺失,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想,我们最应该想办法解决的就是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唤醒这些麻木学生的良知,让他们把人字写的端端正正。拥有了良知就会懂得自尊,拥有了自尊就会懂得理解,拥有了理解就会懂得责任,拥有了责任就会懂得梦想,拥有了梦想就会懂得奋斗。奋斗在手,天下我有!

在这些年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做人教育,我做出过很多尝试,有过呐喊,也有过冷战;有过昂扬,也有过彷徨;有过“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欢喜,也有过“楼高不见章台路”的苦闷。思来想去,大致得出几条正道。

其一,站准位置,方能“相看两不厌”。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奇妙,亲人、友人、路人、仇人,每一种都有。多一个仇敌,就会多一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身边都是亲朋好友,便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老师想要学生把自己当亲人和朋友,一味地付出牺牲固然可能,却容易让学生产生被溺爱的遐想。长此以往,爱的天平终会倾倒,必将失去和谐。如果能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像亲人,似朋友,反而能始终如一,始终只如初见时那般美好。

但哪里才是最合适的位置呢?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心里,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面对孩子的倾吐,老师表示不屑或不以为然都是对童心的亵渎。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当孩子打心眼儿里认为你是跟他站在同一立场,想他所想,急他所急,他就会认同你,接受你,顺从你,支持你,想你所想,急你所急。

《北京青年报》上曾经登过一位中学生题为《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毫无责任吗》的文章,其中写道:

“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的时候,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

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叹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脏,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

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

站进孩子们的心里,这就是孩子对我们的呼唤。

其二,书中自有无限世界,书中更有仁义礼智。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在这里,我们能给予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诗词歌赋,数学的加减乘除、方程几何,英语的whatever、wherever,物理的力热光电、惯性压强,化学的有机无机、反应组成,生物的种群细胞、遗传变异,政治的制度经济、文化哲学,历史的古今中外、沿革变迁,地理的海陆山河、风云日月。和学生确认过眼神,搭配上谆谆的话语,可以传递给学生自信自省、自立自强的力量。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还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始我们的表演,去熏陶、去感染,用我们的热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我们的昂扬启迪学生的向上。

在语文课堂上,我和学生一同感受了朱自清的铮铮铁骨,领略了孔夫子的至仁至专。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哀怜和自叹的史铁生,为民请命挺起中国人脊梁的鲁迅,他们的精神无不让学生内心激荡。读了莫怀戚的《散步》,学生懂得了亲情下的让步和个人的担当;学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学生看清了少年的智慧和诚信的光芒……

只要你愿意去探寻,书本中的感动常在。

其三,引入社会热点,给课堂换一种味道。

我们面对的学生很多都是住校生,长时间与外界隔绝,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是需要回归到生活的。有鉴于此,有必要将外界的信息传送给他们,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气氛活跃了,知识贯通了,精神境界也提升了,何乐而不为呢?

微博热议,微信刷屏的事件都能成为我们净化学生心灵的载体:“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龙哥反杀”,在热闹和愚蠢中,学生懂得了生命和正义;“打酱油”、“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在麻木和好笑中,学生记住了责任和良知;“小悦悦”、“扶不扶”、“红蓝黄幼儿园”,在哗然和愤怒中,学生认清了博爱和善良……

走进了书本,就能靠近根基,就能抓住严谨和规范;走出了书本,才能放眼四方,才能在寥廓的天地中翱翔。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帮学生打开一扇窗,也许就是这样吧。

借助这些途径固然可以让学生求真向善,但单纯的说教显然难以使人信服,作为教师更要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肩负着“为天地立心”的重任。应该广开思路,树立理想,让学生都能拥有一种姿态:明白责任,懂得敬畏,独立自信,砥砺前行,并将这个姿态专业保持一百年。做到这样,你就赢了。


(作者:陆海恩 编辑:王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