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时间:2019年11月13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环节,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必考题型,主要用于检验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和解题能力的高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英语教师有长远的眼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本人就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展开一些论述。 

一、扩大词汇量,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积累词语 

使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40-50个词汇,词汇量要求至少达到1万,正确率要求达到70%。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提高阅读水平,词汇量与短语量非常重要。打个比方:造房子要砖瓦材料,词汇就是阅读英语的砖瓦材料,没有量的英语词汇,阅读英语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得让学生学会积累词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这么做:在通读全文后看第二遍,遇到生词尽可能根据上下文猜测,仍猜不出意思的,就查词典,然后将这些词抄写在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每天有空时,就拿出这个小本子背诵记忆,这样做不费时,效果还很好。因不时接触,反复记忆.词汇量增加得很快。 

  二、掌握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解题的技巧与策略在考试中,掌握基础知识是一方面,把握做题技巧是另一重要方面。技巧运用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的高低,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对学生应试阅读技巧的训练。那么,应试阅读技巧有哪些呢? 

1.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试题,再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应对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等。其次,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2.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包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运用英语。学生应学会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学生自己去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的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3.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 

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地堆砌而成的。作者为文,有脉可循。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体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有关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 

2.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因为这样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如“ Would you like to do some shopping together with me?you are free,please ring me back to tell me about it.”这个句子,只要扫视划线的核心词,其语义就基本上清楚了。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要让他们养成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持之以恒,精泛结合,广泛猎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能力。此外,我们还要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训练。这样,学生在考试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并且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师也才能把英语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庆渊博 编辑:王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