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走进最美节气

时间:2019年01月04日 信息来源:孟津双语实验学校 点击: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立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届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大众的关注。而在京城中小学,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别样的节气课程,让孩子跟着二十四节气来走近传统文化,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学一学……可是,我们的孩子却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本学年打算把了解二十四节气并诵读相关节气诗歌作为班级文化来打造。

为了扎实开展好这一工作,在本学期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已有小的收效:

1、编节气教材

为便于孩子们学习,我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如二十四节气歌、节气的由来、意义及描写该节气的古诗文,打印成册,人手一本。

2、诵节气诗歌

每个节气到来时,我把节气名称和需要背诵的古诗提前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利用早读前十分钟读背节气的意思及相关的古诗,并适时补充名家名作。如霜降节气,除了要求背诵的《村夜》,又补充了王维的《山中》、白朴《天净沙•秋》、张继《枫桥夜泊》等,通过诵读节气诗词,感知中华诗词文化魅力。同时,也为孩子们积累诗词,丰富其文化内涵奠定了基础。开学至今,已了解并背会了立秋——立冬节气的意义及相关古诗。

3、学节气知识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节气知识,我买了一套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利用班本课给孩子们讲该节气的由来、故事及相关的农事活动、民俗节日、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和每一节气的三候及动植物等节气知识,共同了解节气奥秘,以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如寒露节气,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知识说说它的意思、时间、天气(秋高气爽)、植物(枫叶红了,树叶黄了,菊花开了)等,然后师酌情补充、讲解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农事活动(种小麦)等。最后让学生们摘抄完善自己的笔记,为制作手抄报或绘本做准备。

4、画自然笔记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使孩子们更好的认识、了解大自然,布置孩子们每个周末回家观察大自然的动植物是否有变化,并及时记录下来。通过持续观察记录自然和生活变化,来感知季节,认识自然。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自然笔记。

5、开展知识竞赛

本学期还开了两次“节气知识我最棒”节令知识大比拼活动。

通过说意思、诵古诗、讲习俗、议农事等环节,考察学生对节气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并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

6、做小绘本或手抄报

计划每个节气办一张手抄报,一个季节制作一本简单的小绘本,

但受时间和学生能力、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孩子们只完成了手抄报的创作,并没有制作绘本。下学期,我将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条件,力争创作出较优秀的绘本。

愿我们师生携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入课本,最终走进孩子们头脑,使得孩子离传统文化更近。


(作者:兰颖范 编辑:安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