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反思

时间:2019年06月21日 信息来源:孟津双语实验学校 点击:

一节课,我对唯美的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追求设计的精巧,追求语言的诗意,一味地追,一味地往前跑,蓦然发现学生已被我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教学《枫桥夜泊》,我设计了“心情——诗景——诗境——诗情”的路子,由诗人心情“愁”入手,抓住“愁心”看到的景物,发挥想象,对诗中景物进行诗意地描述,感受诗中情感。我给学生一个引子,如“月亮”,根据诗中“月落”,可以这样描述“月亮缓缓地升起,又沉沉地落下”。接着我让学生用这样的形式说其他景物。课堂陷入沉寂,没有人回应我。我又往前引导了一步,透过朦胧的夜色,看到的枫树是怎样的?个别学生小声说看不清楚。我继续引导,可以用一个四个字词语来形容,学生又答不上来,我说出“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等词,还是无人回应我。诗中景物就在我连拉带拽中说完了。

此前,我曾写过一篇反思《当课堂陷入冷场》,其中就写到教师提的问题过难,超过学生水平,学生就不理睬你。人在事中迷,这节课学生不会对景物进行诗意描述时,我还纳闷:这群孩子今天怎么了?难道是有人听课怯场了吗?心中还有一丝丝地埋怨。课后同事们评课,一语点醒了我。同事说,看到景物,直接进行诗意描述,别说四年级孩子,就是五六年级也不容易做到。若有个过渡,如“月亮”,先说成“月亮落下去”,再发挥想象说,就简单多了。还有同事说这节课有点深了,放六年级讲也可以。一个老师说的更形象:“你精心做了一盘大餐,丰盛精美,可学生吃不动。”突然想起以前教研室老师听我三年级的课也说,这节课富有艺术性,放五六年级讲效果会更好。暑假在成长学院与导师同上的《桂花雨》一课也遇到了类似这样的冷场情况。

备课中,我只想到了我的唯美,却忽略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要围着学转的。我眼中没学生,学生眼中岂有我?只考虑教师自己的课堂是自私的,自私的课堂一定走不下去。当我们把学生高高地捧起,学生才会把我们高高地捧起,师生互相捧起的课堂,才是脚踏实地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


(作者:王利环 编辑:安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