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时间:2017年06月09日 信息来源:孟津双语实验学校 点击: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点成金  

魔术棒一点,苹果变雪梨;魔术棒一指,小丑变公主……在童话世界中,神奇的魔术棒总是能制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在我们的课文当中,惊喜就藏在字里行间,就看你的魔术棒能不能指到它。  

1、抓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人说,人聪不聪明,只要看他的眼睛就行了。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来品读课文,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住课文的重点,达到上课条理清晰,最重要的是“长文短教”,把书从“厚”读“薄”。有的课文的关键词很明显,如课文《詹天佑》的第一句话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杰出、爱国,课文《窃读记》中的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中“快乐、惧怕”等。但更多的课文,关键词却隐藏在文章当中,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挖掘,潜心涵咏,从语言文字入手。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母亲过来住我的手,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选自《秋天的怀念》

母亲“扑”过来,她想扑住的究竟是什么?(想扑灭我轻生的念头)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想抓住我生活的信念) 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忍住自己的病痛和我双腿瘫痪给母亲精神上的打击)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深层次的理解这三个动词,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坚定、执着、深沉,再把这种感情送回句子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再来理解好好儿活一词的分量、含义一定会有更加深入、透彻的领悟。  

2、抓表达方法, 锦上添花  

如果说关键词是课文的眼睛,那么句中那些写得美妙,用得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便是散落在课文中的星星,要让它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浸润学生的心灵,得看我们在课堂上如何点亮它们了。在老师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渐渐就学会发现并赏析散落在字里行间的表达方法了。  

A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B【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选自《窃读记》

作者乐,乐什么?除了快乐之外,你还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我让同学们抓住表达方法选其中的一句来谈,先读句子,再谈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情送回句子有感情的诵读。学生自由品:A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与高尔基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B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接着我让学生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

学生通过对表达方法的感悟品读,让我们体会了语言的美妙不仅表现在用词的精准上,还体现在写作的技巧上,如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正、侧面描写,对比等。如果表达方法运用恰当,可以使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3、引出词,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文中,并不是所有的好词都能书面表达出来。有些语言是作者故意省略,有些词句则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对于这些文中的词,我们更要具备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将它们挖掘出来,细细品味。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天空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节选自《火烧云》  

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进行了这样一番引领:  

1)学生观看颜色不断变化的火烧云图片或录像。  

2)请生说说看,天空中都有哪些颜色?  

2)出示: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3)理解这些颜色词的意思,并把颜色词分成三类。  

4)拓展:你能像作者一样再说出一些这样颜色的词吗?(黄澄澄 半红半紫 湖蓝等词)  

5)引出词:这么多颜色在一块儿,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五颜六色、色彩绚丽、色彩斑斓、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等)  

在《火烧云》这篇课文中,作者始终以一个孩子的视野来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有趣,一句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虽朴实,却充满童趣,因而色彩斑斓姹紫嫣红词不用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对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这些好词,作为老师,我们却不能坐视不管,得变 在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的意象,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不仅锻炼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在充分表达中,还给学生一个运用、积累词语的好机会,是对语言整体的一种敏感的把握能力的培育。  

二、别匠心  

字组成词,词连成句,句谋成篇。在品读语句的时候,许多老师往往只重视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味地,到最后,学生也没有出句子的奥妙所在。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老师不知道要,而是不知如何。这其间,主要牵涉到方法的问题。  

1、比较品评,淡妆浓抹总相宜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语言形式与内容的比较中,才能发现作者炼词炼句的巧妙和智慧,品味语言的意蕴和美感,从而对语言、语境、情境有更好的感悟。  

 

方法一:词语换位  

(1)出示句子:

原句: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换位: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树梢,在山头。   

(2)读出不同点:原句显得有顺序——观察从高到低;换后的句子显得秩序凌乱。  

(3)得出结论:作者观察是有顺序的。  

方法二:删词朗读  

(1)出示少了的句子: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树梢。   

(2)读出不同点:原句构成了短语的排列,读起来有节奏,有韵味;后一句便没这种感觉,显得生硬。  

(3)得出结论:一个看似不重要的词却往往能在句子中起关键的作用。  

方法三:长句删节  

(1)出示短句: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2)读出不同点:后一句虽简洁却没写出红霞的变化;原句显得有动感,把的红霞写了。  

(3)得出结论:描写景物应动静结合。  

在这个例子中,只九个字,却在多种句式的变化中,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大家巴金运用语言文字的娴熟技巧,更充分感受到了寥寥数语所承载的美好的意境,以及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无限魅力。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这是一组典型的短句,丰富的语言全都浓缩在像泼”“像倒两个词上。对于这样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较难理解。这就要求老师帮助拨开云雾,学生才能见天日了。  

方法四:短句加长  

 (1)引导发现:你发现了这段话什么特别之处吗?(句短,像泼。像倒。只有四个字,却组成了两句话。)  

(2)出示长句:霎时间,雨点连成了线,哗!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3)引入思考:两句的相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都写出了雨的。)两句各有特色,为何作者要选上一句?  

(4)朗读对比:尤其指导学生读出上句中句号的急停、凝重。  

(5)体会感悟:短句的表达形式更突出了雨之急、之大,情况之突然,让人们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  

语言风格的领悟向来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往往只可意会。可是通过两种不同风格的对比,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诠释,学生轻而易举地意会到两段语言文字所散发的不同语言张力。  

2、前后联系,红花还需绿叶扶  

很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特别是叙事抒情类课文,是很难找到语句蕴含的弦外之音的。事实上,文章是一个整体,语言文字内在的意蕴、理趣,是隐藏在前后左右的相关联的句段、语境当中。    

3、结合生活,设身处地求真意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从这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凭借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求对语言蕴涵的感受更鲜明、更形象的过程;在文字与意象的转换中,敏化语感的过程。  

例: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节选自《月光曲》  

首先老师播放《月光曲》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接着,学生第二次闭眼,师配乐范读这段话,再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最后,用朗读把音乐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样,在教学中,以文字为桥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阅读的语言文字与现实的生活经验相沟通,从而真正地理解语言文字,融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有效感受作者的情感,抵达作者的心灵。也真切地感受到如何将鲜活的生活转化为优美的文字。  

  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一点粗浅看法。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其实,我们的课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处处充满呢?我想,只要教师能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提高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那么人人都能点成金,别匠心,让我们的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美妙,在美妙的文字中自由徜徉。 

 

(作者:宁海霞 编辑:宁海霞)